心理健康与安全案例

文章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武装保卫处 发布于: 2008-12-31  浏览: 1133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而持续的生活适应状态。其一,心理健康是指人能适应生活,而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论喜怒哀乐,均能平静接受;其二,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这种适应状态是持续稳定的,而非瞬间发生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心理健康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具有适度安全感受,二是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三是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四是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五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是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七是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八是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做恰如其分的满足。

二、什么是不良心理?大学生主要有哪些不良心理表现?

笼统地讲,不良心理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谓不良心理是相对于健康而言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往往表现为心理障碍现象。健康心理是指个人能以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内外因素、环境、政策的变化,从而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而不良心理或心理障碍是指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异常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比较集中的方面有:

1、学业方面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专业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没有学习欲望。

2、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冲突、关系失调、孤独封闭、缺乏社交技能等,从而产生自卑、自负、嫉妒、冷漠等不健康心态。

3、恋爱与性方面表现为与异性交往困难、因单相思而苦恋、失恋、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对性自慰行为的过分自责、时常产生性幻想。

4、人生态度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的本质的认识等问题产生消极的评价倾向。经不起批评、打击和失败。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困乏、职业选择、个人发展方面,也常出现困惑和苦恼以及情绪的不稳定等。

[典型案例]  王某是某中师学校中文班的学生。自打高中起,她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父母的宝贝。高考那年因身体原因和临场发挥欠佳,没能考上大学,才被某中师录取。当时她心理很不是滋味,不想上中师。父母再三做她的思想工作,说是先上为好,只要她好好学习,毕业时再考大学,家里一定尽全力支持她。自她上中师以后,父母经常到学校来帮她洗衣叠被,并走访老师,鼓励她一心一意学习,不要分心。父亲说,只要她能考上大学,他干什么都可以。父母的过分关注使王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总担心自己万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越担心越不集中精力,学习由班上前几名掉到中游。随着毕业的临近,她的精神越来越紧张,时间一长、精神不堪重负。现在一天到晚神思恍惚,心烦意乱,拿起书就头疼。有时父母大老远跑来学校看她,她却避而不见。平时总认为别人都在笑自己,说自己的闲话,碰到芝麻大的事都害怕,过马路怕车撞,开冰箱怕触电,夜里失眠,白天昏沉。离毕业只有三个月了,她却无法坚持下来,不得不休学回家。

[案例解析]  这是一种心理病症,叫做焦虑性神经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到焦虑,比如临考前、上讲台前、在刚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都会产生焦虑。而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无时不焦虑,无时不紧张、害怕,整天为无谓的事情担扰,惶惶不可终日,产生诸如失眠、心悸、头昏、乏力等症状。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个人原因,二是环境原因。往往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外来压力下,内外因素共同促使产生的。像王某的表现,一是自身控制把握能力差,二是父母极度期望的促使。

三、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一)交际、交往的困难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进入大学的青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较中学相比缺少父母、亲朋、师长的更多关照,因此有些大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而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二是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三是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二)情感困惑和危机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男生因对遗精产生误解而紧张,对手淫认识有偏差而产生犯罪感;女生在月经前后精神紧张,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高低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也会诱发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被迫做以调整;部分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自己理想的专业,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五)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六)对网络的依赖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一个机关报现象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甚至发展成为“网络综合症”。

(七)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另一诱因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升入大学前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使得独生子女出现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八)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四、大学生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一)追求享乐心理

这是大学生中较为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但一些人往往又追求高消费、摆阔气,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做人上之人。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手头“吃紧”,向家里伸手又难以满足时,便产生通过盗窃、诈骗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的动机。

[典型案例]  某重点大学学生高某其父母皆为工薪阶层,入学不久他找了女朋友。起初,家里每月给的600元的生活费完全可以应付每个月的生活开支。但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他经常带着女朋友出入宾馆、饭店,600元的生活费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他整天与朋友一起潇洒之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能弄到钱。2001年5月的一天,他同寝的李同学亲戚给他捎来2000元,还未来得急存入银行,便被高某盗走。案发后,高某被开除学籍,同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案例解析]  高某追求享乐的心理需求,导致了他犯罪行为的发生。据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盗窃行为及个别女大学生卖淫行为的发生,主要原因都是追求享乐。

(二)打击报复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看问题缺乏全面性,对困难和挫折缺乏想象力,有较强报复心理。有的因恋爱不成而生恨,有的被对方非礼后千方百计寻求报复,有的仅仅因为一两句话或一点小事,就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打伤或杀害对方。

[典型案例]  吉林省某高校学生江某下课后与女朋友一起回寝室,迎面走过来的同专业男同学刘某看了女朋友一眼,江某大为不快,与刘发生口角,进而殴打在一起。在两人厮打过程中,江某觉得没占到便宜,在女朋友面前很没有面子,后又回到寝室拿来一把水果刀,将刘某刺伤,造成重伤害。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同时被学校开除学籍。

[案例解析]  由报复心理引发的犯罪在青年人违法犯罪中占较大比例。江某即属于报复心理很强的一类人。大学生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对事情缺乏忍耐,动辙报复于人而酿成终生大错,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成就大事者,必先学会忍。否则,你报复我,我再报复你,那世界将永无宁日。

(三)寻求刺激心理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求新欲望,但如果在求知求新过程中低级的情绪体验——寻求刺激成为优势需要时,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的东西或满足自我畸形的求新求奇的心理而形成不正常的寻求刺激心理。

[典型案例]  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煞费苦心设计作案手段实施盗窃。每每盗窃成功后,又将盗来的物品精心销毁或遗弃。被捕后她坦言:“我模仿警匪片中的情节,每次作案时都很有成就感,特别刺激”。

[案例解析]  该女同学为满足享受刺激的心理需求而触犯国家法律,一方面反映出其法律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极其稚嫩和为享受刺激而苦心设计刺激的不健康心理状态。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犯罪的案例。

(四)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故意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青年学生中常会出现的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与教师“顶牛”、“对着干”现象。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非凡”、“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逆反心理”。

[典型案例]  某高校学生王某家庭经济富裕,在学生中间很有优越感,平时对辅导员或班干部的要求、号召一向不太买账。有一天,下课后他故意从写有“禁止穿越草坪”处穿过。校园管理人员上前阻止,他不但不听从劝阻,反而殴打管理人员,致使该管理人员左眼失明。王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案例解析]  王某有禁不止,明知故犯,以此来显示自己非同一般,多么了不得,这是典型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作为大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故意践踏草坪实属不该,故意伤害他人更是法律所不容,其中的教训值得吸取。

(五)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快、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青年学生一方面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中,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因此,优势地位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进而看到别人的长处,而自己又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对对方表示不满、怨恨,甚至加以损害。

[典型案例]  某高校女大学生孙某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入学初她因高考成绩突出被推选为班长。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团支部调整,她有意当支部书记,但未能如愿。结果是她同寝的另一名女同学吴某因工作能力较强、爱好广泛、群众关系好而以高票当选。对此,她心理很不是滋味。有一天她趁上课之机,悄悄溜回寝室盗走了吴某的随身听、手机充电器、衣服、化妆品等,总价值3000余元。吴某发现被盗后,立即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案子很快告破,孙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案例解析]  孙某由于自己被冷落而嫉妒人气旺盛的吴某,并把对吴的嫉妒渐渐地演变成制裁,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到头来对别人制裁不成,自己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五、大学生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对事物及问题的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失全面性和客观性。如果不注意完善,提高自我,就会陷入情绪化、不理智,对未来失去信心,长此以往,还可能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要定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调整认识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森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被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是由诱发性事件直接引起的,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其中的理性,情绪困扰就会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绪困扰都是这样,如果从非理性的角度去认识某一事物或问题,会使人恨恨不已;如果换个角度去认识,理性一些去认识,就会使人豁然开朗。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说“换个角度天地宽”。

(二)学会难得糊涂

对一些无关大局的非原则性的外部刺激,在认识上要模糊一些,在心理感受上要谈漠一些,当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几句话时,或因一些小事与人发生口角时,或偶遇失意时,不妨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坦然处之,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种超然处世的态度,显示出一个人的态度、自信和修养,需要有意识地经常加以培养。

(三)合理进行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该加以合理宣泄,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苦闷难受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人诉说一通,都是缓解情绪压抑的好办法。日本一家企业,设立专门部门,旋转吊袋,专供对企业有不满情绪的人拳打,发泄后再畅谈一番。国外一些城市、大学内,设立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机构,如“自杀咨询电话”、“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自己信任的老师、同学、老乡、恋人,特别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作为倾吐的对象。这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缓解消极情绪压力的“精神港湾”。

(四)通过活动转换

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头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起另外的“兴奋灶”,可以使原先的“兴奋杜”冲淡或抵消。这就是利用环境的调节和活动的转移来排扰解悉的又一方法。例如,苦闷烦恼时,出去散步或听听音乐,会使人心情舒畅一些;当怒不可遏时,可强迫自己做一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从而稳定情绪;失恋中的青年,可以把学习或工作的日程排得满一些,紧凑一些,使看书沉浸于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

(五)巧用幽默缓解

幽默感是消除不良情绪很有用的工具。当我们遇到某些无关大局的不良的外界刺激时,如别人的讪笑、挖苦等,要避免陷入激怒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超然洒脱一些。一个得体的幽默,一句适宜的俏皮话,常常可以使已经紧张的局面轻松起来,使一个窘迫难堪的场景消逝。幽默,是智慧的表现,是成熟的表现。乐观地对待生活,不为任何挫折、失败和痛苦所压倒,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幽默感,正是在这样的意志锤炼中培养起来的。

[典型案例]  2002年5月,某高校一名女生被同寝室5位女孩齐发“逐客令”。原因很简单,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窥视别人情感秘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从北京打来长途,寝室里就她一人,于是,找了一封“虚拟”情书,对着电话详细描述室友与“新欢”的发展动态。结果,“北京那边”与室友分手了。她已经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现裂痕。她说:“一看到寝友与男友出双入对,甜言蜜语地煲电话粥,心理就不爽,感觉快要发疯了。”

[案例解析]  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导致心理失衡,该女生家教甚严,所受关爱太少,过分关注自我。一旦自己情感世界出现空白或受到刺激,就会感到不公平,千方百计寻求解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同学应多与其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关心他人。

六、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些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将时刻伴你左右,只有敢于和善于直面人生挫折,才能在挫折中奋飞,在拼搏中成功。

(一)要正确地认识挫折

挫折指人在达到自己人生目标过程中所受到的困难以及因无法克服这种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从哲学上讲,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说其必然,是指在人生整个过程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说其偶然,即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时候发生挫折是很难预料的。了解到挫折的特征,我们就容易应对人生挫折了。

(二)冷静且客观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的产生不外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情况。客观原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这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阻碍,这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如天灾人祸;社会条件如社会政治动荡、战争等。无论是自然的天灾人祸,还是社会变迁影响,对于个体都是不可选择的。因为人不可能选择家庭出身、选择社会时代,更不可选择自然。主观原因,即是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条件如容貌、身高、健康、经济状况、智力、心理素质等影响个人目标实现的因素。认识的偏差表现为目标过高和期望值过高,致使行动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目标。

青年期正处于自我意识确立的敏感期,思维方式的两极波动异常使青年走向简单否定。因此,冷静地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不仅需要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基本武器,还要善于改变自身的不良个性。

(三)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

认识和分析挫折的目的是为了战胜挫折。要战胜挫折,就必须找到适当的方法。

1、热爱生活。从人生态度的层面上看,热爱生活反映了人生的一种基本信念,提示了人对自己、对社会及其生活的一种积极倾向,这种倾向内在地奠定了人们正视产生任何挫折可能性的心理随基础。

2、锻炼意志力。不论是从社会发展还是人生的进步方面看,人类社会和个体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物和人的牺牲为前提的。在今天这个多变转型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只有一个好的智力而没有坚强意志力的人很难适应社会进步的。

3、重建目标系统。当人陷入某种困境时,理性的迷失或降低都是常见的情形,因此要走出认识上、心理上的某些误区,重建自己的目标体系。这才是一个理智的、成熟的人的标志。

4、要有成败两手准备。这是前人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生活辩证法的揭示。有了“最坏”的准备,就等于增强了心理承受力。有了对挫折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再加上向“最好”处努力,就能够构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有利于在人生实践中把握自学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减少被动性。

[典型案例1]  小凯和小玲都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平时经常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小凯发现自己爱上了聪明活泼的小玲,正当他想表白的时候,得知小玲已经有男朋友了。小凯知道自己是没希望了,他想就这样吧,能做一个普通朋友也不错,最起码还能经常在一起。可事情却变得越来越糟,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对小玲发火,嫌她烦,老是伤害小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案例解析]  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在校学习都一帆风顺,在家又备受宠爱,所以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在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又显得不知所措。如果小凯能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感情世界里的一道风景,这种挫折感就会消失。

[典型案例2]  某高校大学生杰说:“我以前在高中时可以说是佼佼者,到了大学里,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强,我发现自己就好像巨人堆里的矮子,老担心自己考不好。师哥师姐还告诉我们要过级,要多拿证书,要考研,现在我每天一躺到床上就做噩梦,上课也不能集中精力,书也看不下去,眼看这要期未考试了,我究竟该怎么办?”

[案例解析]  能进入大学的学生,通常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而大学里是人才辈出,精英汇集的地方,这种反差让那些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会暂时出现一个迷茫期。一般来说,发生这种情况的都是一些平时成绩较好,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喜欢追求完美的人。因为在大学里,考试成绩的好坏,与就业、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太过看重这些的话,就容易造成紧张心理。

[典型案例3]  大学生杨某说:“转眼就要毕业了,我很担心自己的工作。平时成绩不是很好,又没有什么‘关系’,找不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对辛辛苦苦供自己念大学的父母来说,有点残忍;考研吧,家里又没有钱。自从实习后,我就很茫然,看着同学们都在忙着写自荐材料,联系单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课也不想去上,没事情的时候就在街上瞎逛,走在路上也总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可是又实在没有办法”。

[案例解析]  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重重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产生难以把握自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就业恐惧症症状,面对未知的将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这样的焦躁心理。如果杨某能把这种就业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或者能认识到“所谓的好工作,并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特长和才能的发挥”。那么这种就业挫折就会大打折扣。

七、特困大学生如何面对经济上的困难?

有一份资料显示,现在在校的大中专学生中,家庭困难者有30%多,特困生有10%。这在全国上千万大中专学生中应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试想一个农村家庭和家庭收较低的城市家庭,除了别的开支以外,供养一个大中专学生,花销无疑是很大的。对上学困难的同学而言,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自卑、烦恼。因为家庭不会因为你不上学就能富裕起来,而且我们毕业后在很大程度上能给父母和家庭以较大的帮助。问题是你应当在节约每一笔开支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如艰苦一点能过得去,你就应当努力学习,争取以更好的成绩报答父母。

2、利用节假日多参加一些勤工助学活动或参加学校勤工俭学中心的一些活动。如做家教、兼职文员、兼职广告,参加一些服务待业的活动,增加收入,减少对家庭的依赖。

3、向银行贷款,在毕业后逐年偿还。

4、如果你的困难靠自己的努力无法克服,你可以向老师和班干部反映,同学们和学校在了解了你的处境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帮助你的。

5、你应当抛弃自卑思想,敢于面对现实。其实经历贫困对你未必就是坏事,它可能会成为你的人生动力和精神财富。

八、大学生如何看待自杀行为?

自杀是个人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在个人陷入极度的绝望中而无法解脱时所选择的惟一解脱自己的一种自残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人,一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有发现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的解脱而选择自杀的。人的价值往往是在与厄运的抗争中呈现出来的。鲁讯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会一切的不幸。”屈原遭放逐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都是在挫折环境下抗争的典范。对于那些因失恋、生活困难、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身体有痛疾而自杀的人来说,自杀是人屈服于挫折和逆境的表现,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自杀,不但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反而会给生者留下无限的遗憾和痛苦。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仅仅为了这一次,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个人的自杀也许会导致他的亲友由希望变为绝望,由欢乐变为永远的痛苦,因此自杀应当受到人们的唾弃和谴责。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试想当你以自杀方式自以为得到解脱时,你的家人、朋友该有多难过,尤其是家人,会带给他们一生的痛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这样做:

(一)自我安慰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很不错的,应该欣赏自己。当事情没有如你所希望地那样发展时,也要试着去接受它,要善于满足现状,要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还更糟呢。

(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有多方面的兴趣,如打球、绘画、听音乐、下棋等等,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中去,从中体验到快乐,忘却烦恼。

(三)结交知心朋友

当我们烦恼、迷惘、焦虑、不满时,如果有知心朋友陪伴左右,听你倾诉心里话,宣泄你的情感,并对你表示理解时,可能忧郁会减少一半。

(四)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

你可以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也可以打热线电话宣泄烦恼,可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对你的情绪疏导,会使你放弃自杀这一很不明智的想法。

[典型案例]  某高校一名新生,到校后担心学习跟不上,严重的焦虑心理导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虽然学校多方做工作,父亲也在校陪她10天,她还是在一天凌晨跳楼身亡。

[案例解析]  “死并非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悲哀”。该同学只是害怕自己的学习跟不上,就采取自杀行为,其实她完全可以选择结交朋友,向朋友讲述自己的想法,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咨询,只要能够宣泄自己的烦恼,减轻内心的压力,她就不能走上自杀的道路,她的死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